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63节(1 / 2)





  原本,徐琳琅以为朱棣难酬的壮志会随着日子的流逝一日一日消失。

  直到朱允炆发出了削藩的政令。

  朱允炆雷厉风行的废了五个藩王的分封,谁都能想到,朱允炆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燕王朱棣。

  朱棣和徐琳琅说了自己未酬的壮志,对徐琳琅说了若是被削藩后他们一家将会面临的惨淡的下场。

  朱棣从来都是朱允炆最忌惮的藩王,别的藩王在被废后或许还能稍微过的好一些,但是朱棣绝对不会,等待他的,只有无边无际的囚禁。

  徐琳琅点了点头,告诉朱棣,无论他做什么样的决定,她都会支持他。

  若是事成,她们一家继续过现世安稳的日子。

  若是败,她们把儿女们送到没人认识的地方,徐琳琅会陪着他同归于尽。

  徐琳琅知道朱棣想说的是什么。

  他想要这江山。

  得了江山,他才能实现他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愿望。

  于是,朱棣调集兵马出征。

  徐琳琅和她们的儿子镇守北平。

  果然如徐琳琅所料,朱棣是最适合打仗的人,他带领的队伍,胜多败少,节节进逼应天府。

  徐琳琅的弟弟徐增寿为朱棣传递了不少应天府城内的消息,和朱棣里应外合,大大强大了朱棣的力量。

  曹国公之子李景隆见正面打战不行,绕到朱棣后方,带兵直逼北平。

  人人都知道,这世上,对朱棣最重要的,就是徐琳琅。

  若是能抓住徐琳琅,让徐琳琅做了俘虏,那么,便是让朱棣做什么朱棣就会做什么。

  朱棣可用的大将都被带走了,北平防守薄弱,攻下北平城,活捉徐琳琅,简直是易如反掌。

  李景隆已经看到了自己办成此事逼着朱棣投降之后,建文帝对自己的加官进爵,到时候,自己岂不是像徐达一样,成为大明第一大将了。

  他要让朱棣向他投向,他要看到朱棣投降的模样。

  年少时,徐琳琅何尝又不是他心心念念的姑娘,然而,却别朱棣那小子捷足先登了。

  他要让徐琳琅看看,他是比朱棣更聪慧、更会打仗的人。

  李景隆带着大军,跋山涉水,攻到了北平城下。

  李景隆早已派人打探过,北平城内的守备军力,不过一万,而他带了五十万大军。

  燕王的人就算是再有本事,也难以以一当五十。

  更何况,北平城内,并无可堪大用之将才。

  这招奇袭敌后,必然会彻底为皇帝解决燕王这个心腹大患。

  李景隆信心满满,带着大军在城外稍作休整,便下令攻城。

  然而,令李景隆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攻打北平城,根本不像是他想象中那样易如反掌。

  北平城上的士兵搭好了弓箭,源源不断的往下射着箭。

  这本也无大碍。

  可是要命的是,城墙之上,还有无数穿着布衣的百姓往来穿梭,他们都提着木桶,沿着城墙。城门处往下浇水。

  此时,正是数九寒冬的天气。滴水成冰。

  一桶桶水浇下去,很快,城墙上就结起了又光滑又厚的冰。

  攻城的云梯根本搭不在城墙上,侥幸搭上几个,城墙上的百姓,便只管朝着攻城的士兵浇水。

  这样的天气,被浇上水的衣服很快便结了冰,就算是再勇武的战士,也支撑不住了。

  李景隆带来的士兵,多是来自南地,哪里受的了北平冬天的冷,更受不了穿上结了冰的衣裳。

  兵家常用的法子是向城墙下扔火把,但火把要花不少银子,而且一旦不够,敌人便很快攻打上来。

  然而,用水攻,只需在城内的离城墙近的几处河边建起水车,把水吊道城墙之上即可,根本花不了多少银子,水更是用多少有多少。

  浇下去的水,不单能让攻城的士兵失去作战的力气,更能加固城墙。

  五十万大军,对北平城,久攻不下。

  良久,休战。

  李景隆远远看到城墙之上出现一个挽着高髻的妇人。

  尽管是一身妇人装束,那人也不过是二十来岁的样子。

  李景隆呆呆的望着那道身影,那便是他年少时候魂牵梦萦的身影。

  北平城的士兵用绳子放了使臣下去,给李景隆递了书信。

  李景隆打开书信,是徐琳琅的字迹:

  景隆兄,别来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