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五十年代结婚日记第10节(1 / 2)





  苏榆暗暗期待。

  猜测这家伙会不会趁机拉她的手,或者更大胆一点,来个爱的抱抱?

  然而等了半天,身旁的人没有任何动静。

  苏榆:……

  正人君子。

  第二天一早,生产部的人通知苏榆样品已经做好。

  苏榆着急忙慌的跑到组装区,那边的工人已经按照图纸在安装了。

  “我来我来。”苏榆迫不及待道。

  图纸是她画的,每个零件的位置都熟烂于心,苏榆速度很快,根本不用对着图纸研究。

  “这个是手柄,摇起来能带动齿轮转动。”

  “这个厚度也可以调整,想吃薄面片或者厚实点的都可以。”

  苏榆一一解释给人听,这台机器虽说是先让食堂试着用用,但如果效果好的话,完全可以推广出去,在城市里还是大有市场的。

  组装完成后,苏榆把切割用的刀具也装上去试了试,结果手上不小心被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

  口子不太深,苏榆没当回事,只拿帕子随意的包着,找两个工人帮着把机器搬到食堂的后厨。

  “这是什么东西,还有咱厨房能用的机器?”后厨里一堆人围过来瞧稀罕。

  不待苏榆出口解释,随她搬东西那人就抢先道:“咋个没有,这是咱厂的工程师们体谅你们做面条辛苦,专门给你们做了个轧面条的机器,以后可别再说没面条供应了。”

  那边大厨已经拿了面粉过来试验,当然不可能是纯白面,里面掺点玉米面高粱米是常有的事,好在不是特别影响粘度。

  按照苏榆的指挥,大厨慢慢把搅拌好的面粉放进机器,摇动扶手,下面出来慢慢成型的面皮,这个过程重复两到三次就可以切割了。

  “来个宽面试试。”苏榆怕粘度不够面条断掉,保险起见还是宽点好。

  成年人一指宽的面条慢慢垂下来,大厨激动的不舍的拽断,一直到整个面皮切完才拿刀把面条切成几段。

  “这可真是太好用了。”众人不由惊叹,“照这个速度,别说供应咱们厂了,把隔壁自行车厂也算上都绰绰有余。”

  这下不光解放了劳动力,还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今天中午面条管够!”大厨挥着勺子豪迈的说。

  第11章 表扬

  李进喜是个地道的陕北汉子,今年三十来岁,曾经在资本家开的机械厂里干过活,他人机灵,跟着外国来的专家学了些本事,算是为数不多懂技术的工人之一。

  解放后,京市创办机械厂,把他从陕北调了过来,厂里工资福利好,他也没啥大追求,就是喜欢吃口顺心的,可惜食堂面条总供应不足,去的晚了直接就没了。

  这天中午,刚下班李进喜就急冲冲端着饭盒跑去食堂。

  “老李,跑这么快干啥,又去抢面条啊。”几个工友笑话他,天天跑食堂跟去见媳妇似的,比谁都勤快。

  李进喜懒得搭理他们,这群南方娃懂什么,一天不吃面条干活都没力气。

  到了食堂,李进喜直奔面条窗口,打眼一看,乌泱泱的都是人。

  “得,今天又没赶上。“看这架势轮到他估计又是空盆,无奈只好去打几个二合面馒头就着细粉炒萝卜凑合一顿。

  慢悠悠走过去,旁边有人打趣他:“呦,老李,今儿改性了,不吃面条了?”

  “不吃了。”李进喜有气无力的摆摆手,格外想念家乡的手工挂面。

  “明天跑快点,厂里的大厨娇气的很,擀点面条都嫌累,过段时间搬到宿舍楼住,把我媳妇接过来,天天给我擀面条吃。”有同样没赶上的工友满嘴抱怨。

  李进喜这边排着队,时不时还往那边瞅瞅,等了一会果然听见几声惊呼。

  “又没了,我今儿特地赶早来的。”

  “盆都空了,可不是没了嘛。”

  “散了散了,去别的窗口打吧。”

  后面排队的众人伸着头往窗口挤,果然瞧见两个大空盆,纷纷失望不已,正要转到其他窗口时,就见里面两个大师傅抬着满满一盆面条端上窗口。

  “今天面条管够。”大师傅牛气哄哄的宣布。

  人群一下子涌了上来,争先恐后往前挤,刚刚才说要散开的纷纷又跑了回来。

  李进喜第一时间跑了过去,轮到他时大师傅拿筷子一捞,饭盒被装的满满当当,炒好的卤子往上一浇喷香四溢,那分量看的李进喜咧嘴直笑。

  “要蒜汁吗?”打饭的大师傅问,表情傲娇的很,大有一言不合给你来上一勺的意思。

  李进喜连忙点头:“要的要的。”

  就馋这一口。

  今天的食堂一片唏哩呼噜声,实在是面太好吃了,食堂大厨的手艺也好,卤子做的地道。

  苏榆吃的是大厨下的第一碗,面条的劲道肯定比不上手工的,但是胜在卤子炒得好,量也足,吃的人幸福感满满。

  厂委的张厂长今天去市里开会,中午在外面吃的,下午和几个厂委的领导下车间巡查,发现今天工人的积极性很高,喊号子哼小曲的声音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