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五十年代结婚日记第69节(1 / 2)





  “还是单独划出来舒服,以前那地方太吵闹了,一有点什么风吹草恨不得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要我说这次苏总工可算是给咱工程师办了件好事。”

  能搞研究的大多还是书呆子,像高峰这中爱跟人交际的很少很少,安静的办公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搬到这边后,苏榆有了间单独的办公室,每个总工都有,其实之前说是升职为总工,她跟普通研究员的待遇没什么不同,这下可算是拉开了距离。

  陆陆续续的,苏榆把自己的办公室布置了起来。

  窗台上摆满了花草,办公桌上很整洁,只有一个笔筒和一本日历,正中间放着笔记本和几页图纸,其他如书柜、盆架、待客的沙发都有,门一关就是个极私密的空间。

  结果还没美两天,讨债的来了。

  “小苏在不在,我进来了。”高厂长在外面喊着。

  门虚掩着一推就开了,高厂子端着个茶缸子慢悠悠进来,苏榆连忙起身给他倒水。

  高厂长还是第一次来,不住的打量她这儿的布置,苏榆给他泡了杯茶放在会客桌上。

  “听说你们最近又做了个玩具小汽车,还是电动的,我瞧着不错,投产的话问题大不大,成本如何?”高厂长开门见山道。

  苏榆心里早有预感,有啥好东西都逃不了他的手掌心,便把预算一说,韩尚当初给妙妙做的是木质的,投产的话肯定要铁的,连带着一些零件和电池,里面还有个小型电机,造价并不低。

  高厂长沉吟半响,手指在桌子上一下一下的敲着,“这么说的话只能走高端市场,不过是小孩的玩具,太劳民伤财恐怕会让上面反感,你说走出口怎么样?”

  能出口肯定好,这玩意没什么技术难度,在国内显得奢侈,放苏国的话根本就是毛毛雨,人家工人家庭有钱的很,价格上说不定会很喜人。

  果然听苏榆这么一说,高厂长顿时露出笑意,他向来以掏空苏国人的钱包为乐,这事办起来轻车熟路。

  “行,我心里有数了,回头让人把图纸送到车间打样,”高厂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忍不住数落苏榆,“你说说你们两口子,做了好东西出来不先通知我,这不是耽搁赚钱嘛。”

  好不容易把人送走,苏榆心里嘀咕,高厂长真是生错了年代,搁后世,绝对有当资本家的潜质。

  第92章 婚后七五

  春去秋又来, 京市机械厂小学开学了,所有适龄的儿童全部入学,还有周边其他厂子过来附学的, 高年级的不是特别多, 主要还是集中在一年级。

  豆子和军军都上了小学,妙妙因为生日晚, 开学前还没满五周岁因此人家学校不收, 结果她非要闹着上一年级, 跟她说你年龄太小,人家老师不让去, 结果这孩子直接找到一年级的老师,问人家为啥不让她上学。

  “你太小了,六岁才能上学。”老师是个严肃的老者, 戴着副黑框眼镜不怒自威, 但面对这么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姑娘,态度却不自觉的温和下来。

  这个时候讲的都是虚岁, 其实豆子他们也都才虚岁六岁多, 却已经被父母迫不及待的送到了学校。

  或许是苏榆他们这些年做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大家普遍对于文化人都很尊敬,机械厂没有说哪家为了省那点书本费不让孩子上学的。

  “我过了年就六岁了。”妙妙仰头看着老师,两边扎着双马尾, 马尾的发梢一甩一甩的仿佛跳跃的鸟儿, 那双跟韩尚极像的眼睛看人时会不自觉流露出一丝凌厉。

  老者耐心极好的蹲下来,问她:“那就过了年再来上学, 先不急,跟老师在幼儿园多学点知识。”

  她认真问,老师也认真答, 好好一个幼儿园升小学,严肃的跟上大学被拒绝让再回去读两年高中似的。

  “可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我都会了啊。”

  老者心里奇道,这谁家的孩子可真是人小鬼大,“那老师考考你,会背一百个数才能上学。”

  妙妙眼睛一亮,当即背出一百个数中间一个岔都没打,老者还真耐心听她背了一遍,心里挺诧异,这孩子实岁最多四岁,懂的还挺多。

  “还要会写自己的名字才行。”老者心里生出考考她的意思,想试探试探这小家伙的深浅。

  妙妙是背着小书包来找的人,正巧赶上老者拿着教案从办公室出来,她来之前问过豆子,说那个戴眼镜的老头就是老师,当下把人拦住才有了这么一番对话。

  “我会写自己的名字,我妈妈说我叫韩琪,韩是韩尚的韩,琪是王字旁加一个其他的琪。”妙妙说起这个来头头是道,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小姑娘还挺聪明的。

  老者现在就是这种感觉,出了两个题都没难住人家,再不让人来上学有些说不过去。

  “行吧,让你爸跟着一起明天过来报道,把书本费交一下。”老者难得露出笑意,摸了摸她的脑袋去了教室。

  其他小朋友刚开始不敢靠近,看老师走了才纷纷跑过来问妙妙跟老师说了啥。

  “老师让我明天来上学。”妙妙喜笑颜开道。

  苏榆并不知道这事,她对妙妙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太过严苛,本身自己的智商就是普通水平,孩子将来如何还要看她自己的选择,总不能人家喜欢当厨子,你非要人家当科学家吧,这太强人所难。

  妙妙长大想当什么?苏榆曾经问过她,小姑娘说想跟妈妈一样当总工。

  嗯,很有理想,苏榆摸着下巴点头。

  金秋九月,厂区的树叶都黄了,北方的天变的特别快,说秋天秋天就来了,让人记不起第一片发黄的树叶是何时开始变化的。

  苏榆换上了长袖长裤,头发一直保持着披肩的长度,刚好能扎个马尾又不是特别长,冬天的时候散下来很暖和。

  这个年代的人好似都喜欢扎麻花辫,苏榆觉得麻烦从来不扎,赵秀娟以前是每年都要烫头发,后来太忙没时间打理,干脆剪了个齐耳短发,方便又省事,小林早几年是双麻花辫,现在改成了单个麻花辫,厂里的女工大多是这三种发型,女同志们的审美体现在衣服和发型上,特别的单一。

  晚上是谁回来的早谁做做饭,如果食堂有肉菜,苏榆也会打一份给孩子加加餐。

  妙妙喜欢吃鸡翅,一年到头杀鸡的次数屈指可数,因此鸡翅也特别少,食堂一有鸡肉,苏榆就会拿着饭盒去打一份,跟打菜的师傅说挑俩鸡翅,其他的肉少要点都行。

  今晚刚好有鸡肉,苏榆上班的时候就听人说了,因此一下班就直接拿着饭盒去了,到家时韩尚正准备煮饭。

  “少放点米,熬点米汤吧,我刚刚打了份鸡肉,再加点土豆炖炖,汤汁里下面条吃。”这年头即便手里有肉票买肉也不容易,肉联厂的猪肉永远不够卖,就像供销社里的小风扇永远缺货一样。

  哪怕已经上市五年,国内对于小风扇的需求依旧没有减少,更何况电机研究组还在不断的升级,随着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从只能吊在蚊帐里扇风的小风扇,到台扇,再到吊扇,每次一出新品,总会让人忍不住想要购买,至今为止,机械厂的单品还没有出现被淘汰的现象。

  吃过晚饭,苏榆照常是去阳台活动活动肩膀和腿脚,她家这栋楼前面没有遮挡物,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