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5节(1 / 2)





  而这因由,甚至是谢显、徐思年二人不知道的。

  刘拂眼珠一转,在临近园门前时快走两步,拉住了谢显:“显二哥,小弟有个不情之请。”

  谢显道:“你且说。”

  “我与张兄等相谈甚欢意犹未尽。”刘拂甜笑道,“不知二哥可否卖我个面子,邀张兄等一同赴会?”

  不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早晚都要露馅。

  且没有绿叶的陪衬,又如何能凸显出红花的美艳呢?

  徐思年为她付出不少,她总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他一份谢礼。

  ***

  后面陆陆续续还有客来,两刻钟后,接到谢显帖子的一众书生都已到齐。

  一同到来的,还有漫天飞雪。

  梅花树下的赏梅宴,变成了观梅亭中的羊肉锅子。

  谢显举杯,苦笑道:“多亏了拂弟。”

  刘拂嘿笑一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二哥何必跟我客套。”

  见对方喝得干脆,谢显心中的纠结也淡了些。虽仍对刘拂的身世存疑,但自己方才误会了他的好意,也实在不该。

  若非刘拂吩咐下人预备好眼前一切,这场赏梅宴恐会成笑柄。

  见两人冰释前嫌,徐思年长舒口气,轻笑道:“这锅子倒是极好,阿拂点子独到。”

  “这不是我……”

  刘拂微愣,兀地想起暖锅一物,要在二十三年后征讨北蛮时才出现。她也终于意识到,为何自己突然会有了京城口音——时下读书人为了科举做官,都要学习官话,但真正由朝廷推行官话,是在几年之后的建平五十七年,由太孙主持的。

  时移势迁,她得愈发谨慎。

  明明身处江南水乡,离她故居湖州极近,刘拂心中的思乡之情仍不可抑制地升起。

  她提起酒壶,自斟自饮了一杯,这才压下心事。

  这时王书生问道:“刘兄是如何看出天色将变的?方才万里无云天色清朗,再看不出一点儿异样。”

  谢显也应和道:“我经你提醒后也细细看过,确没看出什么来。”

  刘拂指了指东北处有人家的方向,笑道:“炊烟直上抽屉风,显二哥人忙事多,注意不到这点小状况也是自然的。”

  小宋先生饶有兴致:“小公子对农学一事颇有见地。”

  “先生折煞我了,直称我名字就是。”刘拂摆手笑道,“粗粗翻看过《农政全书》,称不上熟悉。”

  小宋先生点头而笑:“以你年纪,很是难得了。”

  有小宋先生夸赞,且刘拂有真才实学,又是徐思年的好友,旁人自然用他起兴,一时言论纷纷。

  “你小小年纪,竟对农学也有涉猎!可见博览群书!”

  “还是举业为重,农政一事还是要等有了官身后再细细研究。”

  “书中自有千钟粟,农学乃经世致用的学问,王兄过迂了。”

  听着耳边千百种说法,大多数人并未瞧不起农事,刘拂唇边笑意越深,一时兴起又连饮两杯。

  方才互相引荐时,刘拂就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谢显这一诗会起的水平极高,在场众人多是进士榜上有名的人物,虽大多数一生官位不显,但越是低品的县令、知州,就越是贴近百姓,要做越多的实事。

  不论他们以后如何,好歹今时今日,是心存黎民的。

  她正暗自心喜,就听远处对坐的张秀才叹道:“我出身农家,竟还不如你。”

  这张智,却是个榜上无名的。

  世上如他一般望龙门而兴叹者不知反几,他们虽泯然众人庸碌一生,但却不能因此否认他们为之奋进的抱负。

  刘拂抬眼看他:“小弟幼时极爱与老农攀谈,也是因着曾与庄稼人来往,才对此事起了兴趣。”

  张秀才举杯:“张某敬你。”

  刘拂遂含笑回敬。她愈发兴起,待要再饮,就被徐思年压住了手。

  “松风兄?”刘拂微愣,抬眼看他。

  作者有话要说:  阿拂:兼济天下的前提是——达!!!

  第17章 道歉

  徐思年没有应声。

  从进门之后……不,应该说是从她向小宋先生自禀家世后,徐思年似乎就一直压抑着什么。

  不明所以的刘拂蹙眉,再次问道:“松风兄?”

  徐思年微微低头,凑近她耳旁,压低声音犹疑道:“阿拂,你将自己套了个湖州籍贯,可是因为……汪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