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5章 远方难民(1 / 2)

第35章 远方难民

崇祯十三年,九月初十。文登特区的天空难得的飘起绵绵的细雨。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文登县城的时候,街面上响起了紧急的口哨声。治安厅全员出动,将所有的难民聚集在一起。施粥并进行了身份认证。

文登城外,昆嵛山下有一大片荒地,叫瞎子坡。古老传言这瞎子坡上曾经有个瞎子在这里登仙成道。

这瞎子坡因为地处偏蔽加上天灾人祸最后一户人家都在半年前搬走了。留下了一个破烂的,荒芜人烟的村落。

村落打谷场上,陈有才在这里搭了一个施粥台。

施粥台下,不时的有一批接一批的难民被治安厅的衙役们给驱赶过来。

陕西难民王有福带着一家大小十四口人被驱赶到了施粥台下,当闻到那股清香的米粥味时肚子就叫得越发的响了。

“走!我们领粥去!”

王有福兴奋的招呼全家人朝施粥台上走去。他是一个十分精打细算的人,善于与人交际且素有智谋,外出逃难竟没有让一个家人饿死在路上。

施粥台下分成了十个通道,每个通道都配有三个文吏。通道外还有两个小吏正在维持秩序,驱使着难民排成十个队伍逐一赶往通道内登记

“姓名、年龄、性别,家有几口人?祖籍哪里?”文史问。

“官爷,你贵姓?小的王有福,还请多多关照?”王有福点头哈腰的,悄悄的给登记的文吏塞了一个银戒指。

文吏心喜,刚想偷偷的塞进自己的衣袖里,突然旁边传来了一声咳嗽声。他的脸瞬间变了颜色,义正颜辞的说:“老乡!我们是人民政府,要为人民服务。我们这不兴行贿、受贿这一套!老乡,你这么做是在害我知道不!”

“啊!”王有福一听,惊得嘴巴都能塞进一个咸鸭蛋。大明还有不受贿的官吏?

“喂!喂!老乡,你发呆干什么?我在问你姓名、籍贯呢?”文吏的喊叫声终于将王有福给惊醒。

王有福立即露出一幅憨态可拘的傻笑:“官爷,什么是籍贯啊?”

“就是你老家住在哪里?”

“俺老家,陕西、河头沟?”

“什么?什么?”

王有福装出一幅没见识的老农民样,话里行间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问了半天才问出一个糊糊不清的答案。这时旁边的文吏已经将他们一家的画像都给画好了。

“好了!好了!老乡,到这边来量身高、体重、臂长啦!”

第三个文吏旁边有一杆奇怪的称,这称的旁边立了一个十字架。

“官爷,这是啥呀?”王有福问。

“量身高的!来,站上去。站直喽。身臂也给伸直喽!”

“王有福,身高168厘米、体重46千克、臂展164厘米、肩宽、62厘米。下一个?”

“官爷?这臂展、肩宽是什么?要给我们做衣服吗?”王有福憨笑着问。

“哈哈!想得美!这年头,不饿死就是不错喽!拿着这块牌子,到前头领粥去吧!”这时那个负责登记的文吏扔给了王有福一块牌子,让王有福继续前进去领粥。

这是一块五边形的牌子,上面记载着王有福的姓名、身高、体重、臂展以及家庭成员。顶部是一个三角形,可以穿孔挂在脖子上,底部还有一个12位数字的编号。只是那数字很奇怪,王有福一个都不认识。

“老人家快去领粥吧?我们的红薯粥可是很好喝的!”

那记录文案的文吏见王有福还在那里发呆,忍不住的提醒。

王有福循声望去,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他眼尖,看见自己的文案上竟然还有自己的头像,

他这次带了五子、三女、儿媳两人、女婿一人、孙儿孙女二人,总计14口人。可其实他只有一个子、一个孙了和一个孙女,其它的都是不知根底的人。

这该怎么办才好?王有福面现难色。

“哈哈哈哈!老爹,终于能够吃上饭了!你还在瞎磨蹭什么?”一只强有力的臂膀搂住了王有福,直勒得喘不过气来。

这是他的‘大儿子’,王多福。

“是呀!爹,再不走,粥都别人给吃光喽!”王有福的‘大儿媳’孙飘也投来一个警告的眼神。

“哈哈!吃饭、吃饭,叫上你的哥哥妹妹、还有我的宝贝乖孙!”王有福又挤出一幅憨厚的笑脸。

吃饭!

施粥台只有一个入口,入口旁有张桌子,桌子旁也有一个文吏。那个文吏在那里大喊着:“领粥的都到这里来!带上你们的身份牌。”

“记住!施粥场,每天都会在晚上给大家免费施一次粥。带上你的身份牌,也就是我们发给你们的木牌子。身份牌下面有一行数字,将数字印在纸上就可以进去领粥。”

“你们不要嫌粥少!要知道朝廷没有管你们、那些贼匪更不会管你们!只有我们伟大的首长会给你粥吃!你们要学会感恩……”